
郵箱:ygld888@163.com
地址:深圳市南山區南海大道1052號海翔廣場618#—620#
- 當前位置:
- 首頁
- >
- 新聞資訊
- >
- 廣州:構建垃圾分類數據庫的“西村模式”
“我的主要任務是回收廢舊木料、家具、玻璃瓶等低附加值的廢棄物,每天必須把廢物回收的詳細數據記錄在案,再交給促進中心匯總。”廣州垃圾分類促進中心駐點荔灣區西村街的垃圾分類服務隊隊員賈新生說。讓老賈意想不到的是,這些點滴數據匯總后所形成的垃圾分類數據庫,成了“西村模式”的亮點、重點和價值所在。2014年年初,老賈每月回收廢棄玻璃瓶大約800斤,如今增至2000多斤;同期在整個西村,包括廢舊木料和玻璃在內的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量,也從最初的每月10多噸提升至如今的近百噸。
據統計,西村街每天產生生活垃圾約60噸,可回收廚余垃圾3噸及低值可回收物兩噸,減少了送去填埋或焚燒的垃圾數量,實現垃圾減量8.3%。廣州垃圾分類促進中心組織人力對全街路面商鋪的生活廢棄物排放種類、數量等進行摸底調查,逐步厘清各單位、各類型垃圾的產出與流向,再結合日常從一線服務隊員處收集的對各戶居民垃圾回收種類與數量的詳細記錄,最終形成整個西村街垃圾產出的分類數據庫——全廣州第一個垃圾分類數據庫。
“如此龐大的回收量,供應給再生資源企業,垃圾立馬就成寶了。”負責具體實施分類的公司總經理楊靜山說,數據庫數據可以有效引導垃圾回收方與再生資源利用企業形成對接,促成資源循環利用與廢物利潤變現。按照目前市場價格及廣州現行垃圾處置補貼政策計算,每年僅西村街回收木材、玻璃、餐廚垃圾所產生的收入就接近20萬元,同時避免木材、玻璃、餐廚垃圾填埋或焚燒所產生的經濟收益超過80萬元。
廣州市城市管理委員會負責人介紹說,“西村模式”作為該單位近年鼓勵街道引入企業參與垃圾分類建立長效運行機制工作較為成功的案例,客觀地反映出了廣州垃圾分類工作遵循“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企業運作、全民動員”原則的現狀。近年來,廣州市垃圾分類工作積極探索建立社會資本參與機制,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使企業成為垃圾分類工作的推動者和實施者,除了荔灣“西村模式”外,還形成了以智能回收系統搭建數據中心的海珠“輕工模式”、以環衛站直接對接回收企業的越秀“珠光模式”等一批各具優勢、各有特色的垃圾分類企業化服務模式和具有示范意義、可推廣、可持續的垃圾分類“廣州經驗”,全市已有32條街道引入了企業參與垃圾分類工作,初步實現垃圾減量的目標。